公元942年六月,后晋开国皇帝石敬瑭病逝。由于太子石重睿年纪尚幼,朝中重臣宰相冯道与禁军统帅景延广经过商议,决定拥立石敬瑭的侄子石重贵继承大统。这位新登基的年轻帝王一改先帝对契丹的屈膝政策,采取强硬立场,由此引发了三场惊心动魄的晋辽大战。令人意外的是,石重贵在前两次战役中成功击退了契丹铁骑的进攻,却在第三次关键战役中遭遇惨败,不仅北伐大军全军覆没,更直接导致了后晋王朝的覆灭。这其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历史玄机? 一、浴血奋战的两次交锋 公元944年初春,契丹皇帝耶律德光亲率精锐铁骑三四万人,在元城(今河北大名)设立大本营,拉开了南侵的序幕。面对契丹的军事威胁,石重贵在求和失败后,毅然决定御驾亲征。他调集全国精锐部队,亲自披挂上阵,率领大军北上迎敌。双方在黄河沿线展开殊死搏杀,契丹军队始终未能突破晋军阵地。同年三月,战事升级至白热化阶段,契丹十万大军与后晋主力在澶州(今河南濮阳)展开了一场惊天动地的血战。这场战役从黎明持续到黄昏,战场上尸横遍野,血流成河。最终,契丹军队因伤亡惨重被迫撤退。
展开剩余56%朝中重臣桑维翰早已看穿杜重威的为人,他郑重向皇帝进谏:应当趁此机会解除杜重威的兵权,以免后患无穷。然而被胜利冲昏头脑的石重贵却自信满满地回答:杜威是朕的至亲,绝不会怀有二心。况且宋国长公主(杜重威之妻)思念亲人,他只是回来探亲而已,爱卿不必多虑!此时的石重贵已经完全被前两次胜利冲昏了头脑,竟然在946年十月贸然发动北伐,还夸下海口宣称:先取瀛州、莫州,安定关南;再收复幽燕,扫平塞北! 三、致命背叛与王朝覆灭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,石重贵竟然任命杜重威为北伐军主帅。出于对这位姑父的盲目信任,他还不顾朝臣反对,将京城禁军主力全部调拨给杜重威指挥。至此,杜重威麾下集结了三十万大军,堪称后晋王朝最后的军事力量。十一月十二日,当大军抵达瀛州时,守军已经打开城门准备投降,但优柔寡断的杜重威却迟疑不决。在得知先锋将领梁汉璋战败阵亡的消息后,他惊慌失措,立即下令全军撤退至武强。与此同时,耶律德光已亲率契丹主力大军南下,对晋军形成合围之势。 杜重威的北伐大军在滹沱河南岸陷入绝境,粮道被断,退路被封,而此时的朝廷已无兵可派。历史学家分析,如果杜重威能够背水一战,以三十万大军的实力仍有取胜可能。但这位无能的主帅却起了异心,暗中派人向契丹乞降。耶律德光闻讯大喜过望,竟许诺事成之后让杜重威在中原称帝。利令智昏的杜重威信以为真,在未经过任何激烈抵抗的情况下,率领三十万大军向契丹投降。这一背叛行为直接导致后晋王朝的覆灭。后来杜重威也未能如愿以偿,在948年被新兴的后汉政权处死,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。 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给后人留下了深刻教训:一个王朝的兴衰往往系于关键人物的抉择。石重贵在军事上的成功让他骄傲轻敌,而对亲信的盲目信任更让他付出了亡国的代价。杜重威的背叛不仅断送了后晋的国运,也让自己遗臭万年。这段历史警示后人:在重大决策时,必须保持清醒头脑,明辨忠奸,否则再强大的基业也可能毁于一旦。
发布于:天津市贵丰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